貓狗皆常見的皮膚腫瘤
肥大細胞瘤(Mast cell tumor, 簡稱MCT),是狗狗最常見的皮膚腫瘤,而在貓咪則是第二常見的皮膚腫瘤。目前狗貓的發病原因皆不明,可能與基因有關。狗的肥大細胞瘤發生率並沒有性別上的差異,但較好發於中老年犬隻,平均發病年齡約8到9歲。品種方面在米克斯最為常見,而部分品種犬如拳師犬(Boxers)、巴哥 (Pugs) 、波士頓梗犬 (Boston terriers) 英國鬥牛犬(English bulldogs)、拉布拉多犬 (Labrador retrievers)及黃金獵犬(Golden retrievers)等較容易發生肥大細胞瘤。皮膚型肥大細胞瘤的主要發病位置在四肢、軀幹、頸部及會陰部的皮膚或皮下組織,且大部分為單一的,而約11%-14%的案例是多發病灶。除了皮膚以外,腹腔內也可能發生肝脾型或腸胃道型肥大細胞瘤。
▲ 發生在包皮的皮膚型肥大細胞瘤。
分化良好的皮膚型肥大細胞瘤,通常是單一小顆且生長速度緩慢的腫瘤,但惡性程度較高的肥大細胞瘤則可能生長快速,且因為肥大細胞含有許多顆粒,包含組織胺(histamine)、肝素(heparin)及其他調控血管活性的蛋白酶(vasoactive amines),若這些顆粒大量釋放可能會導致皮膚表面出現脫毛、潰瘍且周圍皮膚變得紅腫且會癢的症狀。尤其組織胺分泌過度時,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出現消化道潰瘍、嘔吐、下痢等消化道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低血壓導致休克死亡。
貓的肥大細胞瘤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
1. 皮膚型
2. 脾臟內臟型
3. 腸道型,三者都較好發於老年貓咪。
皮膚型肥大細胞瘤症狀與狗的相似,且暹羅貓較為好發。脾臟內臟型是貓咪最常見的脾臟疾病,臨床症狀包括嘔吐、厭食、體重流失及呼吸困難,有時甚至會出現胸、腹水。而腸道型則是貓咪第三常見的原發腸道腫瘤,可能出現發燒、嘔吐、厭食及下痢等消化道症狀,且常轉移至區域淋巴結或肝臟及脾臟。
好發肥大細胞瘤的犬貓
•米克斯犬(最常見)
•拳師犬
•巴哥
•波士頓梗犬
•英國鬥牛犬
•拉布拉多犬
•黃金獵犬
•老年貓咪
肥大細胞瘤的診斷方式
主要的診斷方式為細針穿刺採樣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大部分的肥大細胞瘤在細針穿刺採樣後就可以診斷,因為肥大細胞具有相當特別的細胞型態-豐富的顆粒,但在惡性程度較高的肥大細胞瘤,可能會因為細胞型態不典型或顆粒不明顯的狀況導致無法與其他腫瘤區分,此時可以透過特殊染色Wright-Giemsa或Toluidine blue來協助診斷,或進一步透過組織病理學檢查來確診並評估惡性腫瘤分級程度。因為皮膚型肥大細胞瘤有可能轉移至區域淋巴結或腹腔內的肝臟或脾臟,所以在細針穿刺採樣確診後,為了評估腫瘤臨床分期,會建議進行血液學檢查、淋巴結採樣以及腹腔超音波。腫瘤臨床分期搭配組織病理學的腫瘤分級,可以較完整的評估整體狀況及安排後續的治療計畫。
▲ 肥大細胞瘤的細胞圖。
肥大細胞瘤的治療方式
肥大細胞瘤的治療計畫會根據腫瘤生長位置、臨床分期和腫瘤分級來評估。一般而言,單一顆且低惡性程度的肥大細胞瘤,再進行大範圍的團塊切除手術後,復發率是低的,若同時有區域淋巴結轉移,也會建議一起摘除。而如果腫瘤位於肢端位置,可能需要截肢才能達到完整的手術邊界。如果是貓咪的脾臟內臟型及腸道型的肥大細胞瘤,通常被診斷出來時已經伴隨著區域淋巴結,甚至是其他器官的轉移,因此較難以根治,而是以控制為主。若為了維持生活品質而不進行截肢,或腫瘤的位置無法進行大範圍切除時,可以選擇在手術後進行其他輔助療法如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在手術切除肥大細胞瘤後,應定期追蹤原發位置是否有復發跡象,若不考慮手術,選擇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則需定期追蹤腫瘤大小的變化,而無論哪種治療方式,都需要定期追蹤區域淋巴結以及腹腔內的臟器如肝臟、脾臟是否有轉移跡象。
▲ 平時觸摸寵物如果有發現異狀可盡早就醫檢查。
小叮嚀:在家中的狗狗、貓咪身上觸摸到不明的腫塊時,千萬別輕忽,建議趕緊帶去動物醫院給醫生檢查,而肉眼看不到、雙手觸摸不到的內臟器官,也建議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如X光和超音波,僅早發現,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參考資料
•Matti Kiupel, 2017. Mast Cell Tumors. In: Meuten DJ, ed. Tumors in Domestic Animals. 5th ed. Blackwell, IA, USA. 176-202.
•London CA, Thamm DH. Mast Cell Tumors, 2013. In:Withrow SJ, Vail DM, Page RL, ed. Withrow and MacEwen’s small animal clinical oncology. 5th ed. Saunders, Missouri, 423-43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