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於中老年狗狗 大型犬、公犬有較高機率
血管肉瘤(Hemangiosarcoma, HSA)是一種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的腫瘤。依位置可分為內臟或是非內臟型,內臟型可在脾、肝、心…等地方出現,最常見也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就是脾臟的血管瘤。1989年Johnson等人提出了脾臟腫瘤的「2/3法則」,即脾臟腫瘤中有2/3是惡性的,其中2/3是血管肉瘤。經過了30多年,這個法則仍是醫師在解釋脾臟腫瘤很重要的依據,重要性在於讓家長們知道,他的毛孩很可能罹患一個很嚴重很惡性的腫瘤。血管肉瘤好發於中老年的狗狗,特別在公狗或是大型狗(>25kg)有較高的發生率。各個研究對於好發犬種的統計不盡相同,黃金獵犬、拉布拉多、德國狼犬、拳師犬…等可能有較高的發生率,但在實際門診中,任何犬種都有可能發生。
初期症狀不明顯 注意異常體重增加、腹部變大
小熊是一隻可愛的巴哥犬,如果用食物來形容,他大概就像頂級的舒芙蕾一樣鬆軟可愛。起初他因為手上的肥大細胞瘤被轉診來我這,但在做術前評估的時候,意外在超音波下發現脾臟團塊。老實說這種情況在門診中其實並不少見。經由詳細的檢查後,小熊接受了手術治療,切除皮膚和脾臟的腫塊,脾臟的部分診斷為血管肉瘤。腫瘤初期時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會被發現大多是因為健康檢查,或是跟小熊一樣,因為其他疾病意外發現。隨著腫瘤變大,可能會出現腹圍變大、腹痛、厭食、虛弱、腸胃症狀(嘔吐、腹瀉),如果這時候精明的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寶貝明明食慾不好,但肚子卻變大或是體重增加。如果再拖一段時間,大到腫瘤破裂了,急性腹腔內出血可能就會導致呼吸困難、黏膜蒼白、脫水、四肢發冷、暈厥、低血壓性休克、甚至心律不整、猝死都有可能。
▲ 小熊是罹患血管肉瘤的狗狗。
▲ 切除下來的脾臟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可能的症狀
•腹圍變大
•腹痛
•厭食
•虛弱
•腸胃症狀(嘔吐、腹瀉)
血管肉瘤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超音波是最主要且快速可以發現脾臟腫塊的方法,配合著血液檢查可以幫助醫師更懷疑腫瘤的可能。如果超音波下腫塊超過2cm時,通常會建議預防性的切除整個脾臟。有些人可能會問:「都還沒確定是不是腫瘤,就要把脾臟整個切除會不會太誇張?」,但是會這樣做其實是有原因的:
•脾臟腫瘤惡性機率高,越快切除越有治癒的可能。
•即便是良性的腫塊,越大越有破裂出血的風險。
•脾臟是富含血液的器官,局部切除,術後並不容易止血。
•脾臟腫塊不一定會先做細針檢查,因為診斷機率並不高(大約52%)。
▲ 超音波下的脾臟血管肉瘤,不均質的脾臟腫塊,伴隨黑色血竇樣的結構。
如果腫瘤治療是一門考試,對於血管肉瘤來說,能先進行手術才有及格的可能。此外因為腫瘤的高轉移力,切除後合併其他輔助治療通常是必要的。目前能進行的治療包括: 高劑量化療、鐘擺治療、標靶、免疫治療…等。在高劑量化療中最有效的就是Doxorubicin,但其累積性的心毒性一直是這類藥物的致命傷。另一種鐘擺治療是運用高頻率、低劑量的口服化療藥的療法,雖然藥物本身不會直接毒殺腫瘤,但是可以調節腫瘤周邊的微環境,讓腫瘤不易生存,由於使用劑量降低,相對副作用也較低。但高劑量化療仍是首選,如果想要更積極的控制,可採前後合併兩種治療方法。目前狗狗能使用的標靶藥物並不多,多靶點的標靶藥物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優點和鐘擺治療一樣副作用較低。免疫治療則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方式,目的在藉由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統,以達到控制腫瘤的效果,雖然目前仍屬實驗性的治療,但確實在一些案例中看到成效。
脾臟血管肉瘤難及早發現 定期健檢才是最佳解法
遺憾的是,即便有上述這些治療方式,術後平均存活時間大約仍在半年左右。如果沒有手術,或是已經有血腹、或是轉移的病患,可能存活時間僅有1-2個月。定期健康檢查不應該只是口號,唯有這樣做才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可能。獸醫也正積極發展一些透過血液就可以輔助診斷的癌症篩檢工具,期待可以幫助及早辨認腫瘤。術後小熊的狀況恢復的很好,因為小熊年紀還有長期慢性呼吸道的問題,和家長討論後我們選擇對肥大細胞瘤和血管肉瘤都有效的標靶藥物來控制。幸運的小熊已經超過一年的治療時間,目前都過得很開心喔!
▲ 定期幫寵物健檢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小叮嚀:定期健檢是對抗血管肉瘤的最佳解法,又因為脾臟高機率是惡性腫瘤,早期手術切除很重要,術後配合醫師治療計畫才能有最好的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