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至12月,氣溫與濕度變化大,是許多疾病的高發期。年輕貓因免疫尚未成熟或疫苗接種未完全,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年長貓則因生理退化或慢性病(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在寒冷與活動量下降時惡化。了解這段期間常見疾病、早期症狀與簡單預防方法,能把握看診黃金期,降低急診與病情惡化的風險,並為貓咪建立更安全、舒適的冬季生活環境。
秋冬常見疾病有哪些?
這段時間的疾病大致可分為兩類:感染性疾病與慢性疾病惡化。 感染性疾病方面:幼貓或未完全接種疫苗的貓,因室內溫差大、通風不佳或群聚環境,呼吸道疾病容易流行,常見病原包括貓疱疹病毒、貓卡里西病毒及繼發細菌感染。這些感染不僅影響上呼吸道,還可能蔓延至肺部,嚴重時導致肺炎。慢性疾病方面:年長貓在氣溫下降與活動量減少時,原本潛在的關節炎、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病可能惡化。簡單的說,年齡是重要分水嶺:幼貓以感染為主,老貓以慢性病與功能性退化為主,飼主應根據年齡分層管理與預防。
▲不同年齡的貓咪會面對不同問題,要多注意。
貓咪會出現哪些症狀?
呼吸道感染一開始通常會出現打噴嚏,接下來會開始流鼻涕、咳嗽,然後眼睛分泌物開始增加、結膜出現紅腫,在更嚴重就會出現食慾及精神下降、嚴重的話會開始體溫出現異常。若症狀持續或進展,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肺部嚴重感染,造成生命危險。關節炎的狀況比較不明顯,因為貓咪本來年紀增長後就會比較不愛動。需要更用心的觀察紀錄,常見的為貓咪開始活動力下降,跳躍的高度下降並且意願減少,從高處跳下前會猶豫的時間上升。嚴重的時候,碰到時會疼痛,走路時有輕微跛行或僵硬,出現步態異常的狀況。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為活動力下降,開始比較容易喘,呼吸變淺快,嚴重時會開始把脖子伸長咳嗽,甚至到開口呼吸,覺得異常時,可以幫貓咪呼吸或是咳嗽的狀況錄影,協助醫師了解狀況。更嚴重的會發生後肢血栓,造成後腳無力,會變成拖行及疼痛的狀況。血栓是嚴重危險的問題,有發現就需要立即去急診處理。慢性腎病的狀況通常不明顯,比較常見的會出現喝水及排尿變多,嚴重的時候才會出現,食慾活動力下降,嘔吐,口腔有腐臭味。
▲10~12月是疾病的好發期。
平時該如何預防?
預防重點可歸納為「疫苗與免疫管理」、「居家環境控制」與「日常照護與早期偵測」。疫苗:幼貓應按時完成核心疫苗接種,以降低呼吸道及嚴重感染風險;成年貓也應依獸醫建議定期追加。環境:維持室內溫度穩定,避免冷熱急遽變化;使用安全的陶瓷暖爐時避免貓咪直接接觸以防燙傷;保持適當濕度與良好通風,避免過乾或刺激性氣味。日常照護:觀察體重、飲食與排泄變化,定期梳毛與清潔眼鼻分泌物;對年長貓降低跳躍高度、提供階梯或低床、將貓砂盆與食水放低,並維持理想體重及適度運動以減輕關節負擔。慢性病管理:對有慢性疾病的貓應與獸醫制定追蹤計畫(例如心臟、腎臟或關節炎),必要時討論關節保健品、飲食調整或藥物控制。
呼籲飼主的話
寒冷季節是檢查與調整照護習慣的好時機。建議在入冬前完成必要疫苗與驅蟲,並檢視家中保暖與安全設備。對高齡貓:八歲以上可改為每六個月健康檢查;十歲以上因為變化會比較快,建議每四個月追蹤健康狀況,以早期發現心臟、腎臟、甲狀腺等慢性問題避免病情急遽惡化。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食慾不振、行動劇烈改變或突然後肢無力(疑似血栓),請立即就醫,不要拖延。平時多觀察、早就診、與獸醫維持良好溝通,是保護愛貓安全過冬的關鍵。入冬飼養貓咪的關鍵是「預防優先、早期發現」。透過按時疫苗、穩定環境溫度、為年長貓做更密的健康追蹤,以及觀察日常細微行為改變,就能把疾病風險降到最低。遇到任何疑慮,與獸醫討論個別化的檢查與照護計畫,是保護愛貓健康過冬季的最好方法。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