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犬貓來說,皮膚疾病是十分常見的。文獻曾提出過,來就醫的犬貓約有21.4%是因為皮膚疾病而就診。而在貓皮膚疾病中,常見病因包含了:外寄生蟲感染、黴菌或細菌感染、過敏、情緒因素、創傷或內分泌不正常等。而前三常見的貓皮膚疾病:外寄生蟲感染、黴菌感染以及心因性皮膚病。
關於外寄生蟲感染
以貓來說,常見導致皮膚問題的外寄生蟲有跳蚤、疥蟲、毛囊蟲等感染。跳蚤叮咬過敏性皮炎是一種由跳蚤叮咬引起的瘙癢性皮炎,常見於犬貓,主要影響驅幹後側和尾根部。跳蚤唾液中含有組胺和多肽等物質,叮咬時會引發重度瘙癢、皮膚糜爛、苔蘚化及大面積脫毛。疥癬蟲是一種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病貓會出現劇烈的搔癢感和皮膚溼疹樣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頭部,嚴重時可波及全身。病貓經常撓抓、摩擦、啃咬局部,在該部位出現缺毛症狀,也常出現細菌的繼發感染。貓耳疥蟲病是一種耳部皮膚病,常見症狀包括頻繁甩頭、抓撓耳朵以及耳道內棕色或蠟狀物質。此病引起劇烈瘙癢和刺激,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細菌感染,嚴重者可能繼發內耳炎,出現頭傾斜等症狀。確診為外寄生蟲感染後,根據皮膚症狀選擇局部、注射或口服的止癢藥物及抗生素,並制定相應療程防止復發。飼主應每月給貓咪使用驅蟲藥物,通常為皮膚滴劑,針對體內外寄生蟲或跳蚤。選擇合適產品可諮詢獸醫,並應做好家中環境衛生,防止跳蚤滋生。
▲對於犬貓而言,皮膚病是很常見的疾病。
黴菌性感染的預防與治療
黴菌感染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常見病原包括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毛癬菌。潛伏期為4~30天,台灣潮濕氣候使貓咪易感染,尤其是營養不良、體弱或幼貓皮膚油脂不足的貓。臨床症狀包括中央脫毛的圓形斑塊,周圍有紅色環,或僅出現在臉部和耳朵周圍的斷毛。診斷方法包括顯微鏡檢查、伍氏燈檢測、黴菌培養及聚合酶鏈反應(PCR),需對皮膚病灶處進行局部採樣。治療方式包括在獸醫師指導下使用抗黴菌洗劑及噴劑;口服抗黴菌藥物,由於此類藥物對於肝腎負擔較大,建議在用藥前進行血液學檢查;使用皮膚不飽和脂肪酸保健品。
▲台灣氣候潮濕,貓咪容易感染黴菌。
心因性皮膚病的造成原因
當貓咪感到焦慮時,會過度理毛、舔舐或抓咬皮膚,試圖緩解內心不安,進而引發皮膚問題。心因性脫毛通常出現在腹部鼠蹊部、雙側體外側、雙前肢頭靜脈區域及雙後肢外側。貓咪的舌頭有倒刺,過度舔舐會損害毛囊,導致毛囊萎縮和脫落,腹部可能出現光滑無毛的狀態。 貓心理健康常見原因有第一,日常環境的變化,如搬家和新寵物的加入造成的壓力。第二,貓咪對聲音刺激或特定行為產生恐懼。第三無聊,若缺少足夠的關愛或是環境豐富度不足,導致過度理毛來緩解情緒。第四則是多寵家庭因相處問題導致心理問題。忽視貓的心理健康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首先,應提供穩定且安全的生活環境,準備安全感十足的箱子,讓貓咪在感到害怕時有避難之處。其次,提供玩具和貓爬架等,創造豐富的環境來減少壓力和緩解無聊。如果問題持續,應到動物醫院檢查和諮詢,獸醫師可根據診斷給予相應建議或開立緩解情緒的藥物或保健品。同時,市面上也有貓費洛蒙產品可用於舒緩情緒。
▲ 當貓咪感到焦慮時,會過度理毛、舔舐或抓咬皮膚。
小叮嚀
台灣氣候炎熱潮濕,使貓咪黴菌性皮膚病和跳蚤問題常見。飼主應定期檢查皮膚,使用預防藥物,創造適宜環境,並提供情緒安撫。這樣能有效維護貓咪的皮膚和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