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狗狗在非換毛時期掉毛,可能是什麼原因?
常見「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原因。例如狗狗生產後出現大量掉毛並伴隨體重減輕等情況,屬於生理性原因,大多日後會改善。
麻煩的是病理性掉毛,常見原因如下:
▪ 皮膚疾病:如細菌、寄生蟲(跳蚤、壁蝨、毛囊蟲、疥癬蟲);
▪ 內分泌疾病:甲狀腺或垂體失調(睪丸或卵巢功能障礙);
▪ 洗澡頻率高:會破壞皮膚酸鹼平衡造成掉毛;
▪ 洗毛精選擇錯誤:狗狗皮膚趨於中性,若拿人用偏鹼性的洗髮精清潔會造成皮膚乾燥,導致細菌和蟎蟲趁虛而入引發嚴重掉毛;
▪ 飲食營養不良或不均衡:會造成掉毛,吃入過鹹或刺激性食物也會掉毛;
▪ 日照時間過少:缺乏陽光照射易掉毛;
▪ 情緒化:恐懼、緊張、憂慮的情緒也會導致掉毛。
Q2:台灣氣候潮濕,狗狗常出現什麼樣的皮膚狀況?
▪ 黴菌感染最為常見,在潮濕的環境與皮膚抵抗能力較差的時候就會感染,並伴隨劇癢、身上出現大量皮屑併發毛囊炎或細菌感染。
▪ 濕疹常在潮濕環境造成,會讓寵物全身出現紅疹或整片紅腫,尤其腹部最常見,嚴重會因細菌感染出現膿包。
▪ 疥癬蟲感染分為「耳疥蟲」及「皮膚疥癬蟲」兩種,通常是接觸感染,出現劇癢、脫毛、產生鱗屑及痂皮化。
▪ 異位性皮膚炎指對環境中的塵螨、黴菌孢子或花粉的過敏反應,大多出現在臉部、四肢、肛門周圍和腹部下側的嚴重搔癢或外耳炎。
▪ 食物過敏性皮膚炎則是對食物中的蛋白或是澱粉所引發的過敏,若能找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食用可大幅降低症狀。
Q3:臨床上最常見的三大皮膚疾病,原因和症狀是哪些?
▪ 過敏性皮膚炎:吸入或接觸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蟎、灰塵、花粉、黴菌孢子等;或食入過敏原如蛋黃、牛奶、穀類、魚蝦等,造成皮膚紅腫搔癢。狗狗會因為舔咬引起繼發性的細菌、黴菌感染。
▪ 膿皮症: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化膿性疾病。皮膚上出現膿疱疹、皮膚龜裂、毛囊炎等症狀,嚴重會皮膚潰爛、氣味惡臭、瘡面被膿性分泌物覆蓋。
▪ 皮黴菌症:接觸到感染的動物、土壤或病媒中的皮黴菌分生胞子就容易感染。會出現圓形或非圓形的脫毛病變,該區域會產生皮屑、紅斑或因搔抓產生傷口痂皮。
Q4:上述過敏症狀,主人可以如何預防及採取的治療方式為何?
▪ 過敏性皮膚炎:避開過敏原是關鍵,改變飲食與補充營養品也可達到效果。平時可補充脂肪酸如Omega3、魚油,提高皮膚的免疫力。嚴重時需使用抗組織胺及類固醇治療,另外也可嘗試減敏治療,但非常耗時,飼主需全程耐心配合獸醫。
▪ 膿皮症:維持環境清潔與濕度控制、洗完澡或淋雨後儘速吹乾毛髮與皮膚、外寄生蟲預防投藥、避免可能的過敏原都能預防感染。一旦感染需遵照醫囑使用抗生素,持續投藥治療4~6週。
▪ 皮黴菌症:保持環境清潔、乾燥、多曬太陽皆可有效改善。長毛狗或全身性嚴重感染建議剃毛。需配合口服藥持續4~6週,中途不可任意停藥,另外藥用洗劑是一種副作用低且療效佳的治療方式,也是必要的。
Q5:家中若有多隻狗狗,主人需要特別注意什麼?
多狗家庭建議定期帶至醫院做檢查,必要時需隔離避免交互感染。
主人在碰觸患犬後要洗手再接觸其他健康犬隻。治療期間健康犬隻不需口服藥物,但屬於傳染高危險群者,建議同樣定期給予藥浴。
最重要的是注意居家的衛生、通風,每年施打預防針、定期體內外驅蟲和預防投藥,都能避免毛小孩感染皮膚相關疾病。
Q6:生長在台灣,哪些犬種容易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
台灣潮濕悶熱,尤其在雨季及夏日很容易感染細菌、黴菌類的皮膚病,因此長毛、雙層毛、捲毛、皮膚皺摺多、皮脂分泌旺盛的犬種,會因為毛髮隔絕熱空氣難以散熱、皮膚皺摺藏污納垢而感染皮膚疾病。
長毛、雙層毛犬種:如哈士奇、柴犬、鬆獅犬、獒犬、科基、喜樂蒂等;
捲毛犬:如貴賓犬、比熊犬等;
皮膚皺摺多:如法國鬥牛犬、英國鬥牛犬、巴哥犬、沙皮犬等都需注意通風、乾燥與寄生蟲問題。
此外,像黃金獵犬、拉不拉多犬、西施、馬爾濟斯、雪納瑞等,因為有先天遺傳性的過敏性皮膚炎,飼主在照顧上也要多加留意。
院長 楊靜宇
楊動物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