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
在大自然中,多樣化的微生物無時無刻都在伺機侵入動物體內,以獲得養分及繁衍的機會。然而,動物為了生存及避免微生物的入侵,也發展出了複雜的機制來抵制。這些防禦機制,基本上可分為三種型態:
✔物理性的屏障(Physical Barriers)
例如,完整及厚實的皮膚或咳嗽及打噴嚏的能力。
✔先天性(固有)免疫反應(Innate Immunity)
例如,急性發炎反應及發燒。
✔後天性免疫反應(Acquired Immunity)
可大略區分為體液免疫反應(Antibody-mediated[humoral]immune response)及細胞免疫反應(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這些我們泛稱為免疫系統,而我們最常認知的免疫反應即是指第三項”後天免疫反應”。
物理性屏障Physical Barriers
動物體的物理性屏障在減緩或阻斷微生物的入侵上面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非常非常少的微生物可以穿越完整的皮膚,反而多數都是藉由傷口或昆蟲咬傷而進入。而正常皮膚外面複雜的菌叢以及汗水中富含的抗微生物分子都能有效的抑制可能會致病的侵入者。而在呼吸道,本身即具有過濾、吸附等保護機制,加上打噴嚏與咳嗽等,都能有效的預防可能會進入體內的大小分子。腸道部分則由於具有廣大的正常細菌菌叢,其他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就不容易在這裡生存,然而若這些都無法防禦時,動物體本能地就會以嘔吐或者下痢的方式來排除這些異常的微生物。
先天性免疫反應Innate Immunity
當微生物成功的進入動物體後,馬上就會被體內的細胞偵測到,然後立即活化固有免疫反應系統,急性的炎症反應則是此系統中最重要的特徵。在偵測到微生物的入侵後,身體本身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使得白血球快速的跑到被侵入的地方,進行清除的作用。
後天性免疫反應Acquired Immunity
固有的免疫反應雖然在身體的防禦上非常重要,但無法因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而給予最適當的反應,所以也比較不能提供有效的防禦。因此,需要有對侵入的微生物具有自主的反應、有經驗的對這些威脅產生抗性,這就是後天免疫系統。這就是一般人們比較知道,也是最常提到的免疫反應。其中,抗體(體液)免疫反應對抗細胞外的侵入者,而細胞免疫反應則直接對抗細胞內的侵入者。
廣義的來說,這些反應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了,都可以稱之為免疫失調。然而自體免疫失調,最主要是屬於抗體(體液)免疫系統的失常而引起。
自體免疫失調會有那些症狀?
免疫系統最主要的角色就是監測及摧毀侵入體內的微生物。由於自然界中具有複雜且多樣化的微生物,相對的免疫系統也需要同等的複雜與多樣化。其中,主要可單純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提供了生物體前幾天短期的保護;而後天性免疫則提供了生物體長期的保護。
免疫性統的疾病可分為兩種形式:免疫缺乏引起的無效的免疫反應及過度免疫反應引起的過敏反應及自體免疫反應。過度免疫反應引起的疾病,可簡略的分為四種,其中I、II、III型屬於抗體媒介型反應,而第IV型則屬於T細胞媒介型反應。我們常聽到的自體免疫反應失調是屬於過度免疫反應中的第II型抗體媒介型反應。
當抗原呈現在細胞表面時,抗體會去結合它,此為第二型反應。抗體結合後,會活化一系列的補體反應,造成細胞的死亡、吞噬作用以及抗體媒介型的細胞毒性。非常多的原因(抗原)可以誘發這樣的細胞毀壞效應,如基因、傳染性原因、賀爾蒙影響等,然而其中最常見的為感染性的原因。在感染時,生物體會產生對感染原具有摧毀能力的抗體,然而這些抗體也可能結合正常組織的表面抗原而造成傷害。
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Immune-mediated Hemolytic Anemia, IMHA)及血小板缺乏症(Thrombocytopenia)
第二型反應中最常見的就是對抗紅血球及血小板抗原的自體抗體之產生,導致貧血及血小板缺乏。紅血球不管是經由直接或間接的吸收抗原,一旦被抗體及補體結合後,則產生紅血球的毀滅,形成非常嚴重且可能有生命危脅性的貧血。在不同種類的動物中,藥物、疫苗或感染性原因都可能誘導這樣的反應發生,然而在這些情形外還有很多不明的原因也可能誘發此類反應。
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IMHA)具有幾種不同的分型:超急性(Peracute)、急性(Acute)、慢性(Chronic)、冷凝集素疾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及紅細胞(Red cell aplasia)的不發育,大部分的分型是可以被治療的,然而也常見再度復發。
✔超急性(Peracute)
✔急性(Acute)
✔慢性(Chronic)
✔冷凝集素疾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
✔紅細胞不發育(Red cell aplasia)
免疫媒介型血小板缺乏症(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常見於狗,且雌性比雄性好發率高。最常見臨床症狀為皮膚及黏膜面的出血。黑便、鼻出血及血尿也是可能出現的症狀且導致極度的貧血。溶血性貧血及血小板缺乏症往往容易一起發生。
患免疫媒介型血小板缺乏症的狗,若僅有點狀或針狀出血而沒有明顯的出血現象的話,可以用類固醇開始治療。約5-7天,臨床症狀應開始改善,且血小板數目也應開始回升。但有嚴重出血的患畜,則可能要運用細胞抑制劑進一步的治療甚至輸血等。
狗狗發病的徵兆為何?
臨床症狀相當廣泛,若影響到的是全身性的問題,最常見的是血管炎。若針對器官專一性抗原的,則會明顯造成該器官的傷害。一般可能會發現跛腳伴隨著肌肉的疼痛、皮膚及黏膜面的病灶、嗜睡、呼吸困難、體重減輕、多渴多尿,甚至有癲癇或行為改變等。
這樣的疾病能有效治療嗎?
根據發病動物的嚴重性跟臨床症狀,必須給予輸液以及支持療法,必要時考慮輸血。針對懷疑或已經確定的可能性疾病須加以治療,且盡可能避免給予不必要的藥物。患有急慢性自體免疫溶血性疾病的狗,需以免疫抑制劑治療。一般來說,罹患此病的動物預後狀況多不好。研究報告顯示,若給予良善的醫療照顧,約有50%-88%的狗可以康復出院,惟仍需要免疫抑制劑維持控制。
特別感謝
李國閔 獸醫師
尼古拉動物醫院
本篇出自2015寵物健康指南